1、《黃帝內經》節錄 天有四時五行,以生長收藏,以生寒暑燥濕風。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 故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。 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 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。 喜怒不節,寒暑過度,生乃不固。 故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 故曰:夏傷與暑,春必溫病;春傷與風,夏生殖泄;夏傷與暑,秋必該虐;秋傷與濕,東生咳嗽。 2、《黃帝內經..素問》 陰陽失調的類型 西方人對于陰陽概念的認識大都來自于中醫,按中醫的理論,陰陽失調的情況有很多種,中藥師在診斷時往往會觀察下列線索: 陰太盛:通常會出現冷的癥狀,包括關節毛病、骨頭疾病及腎臟失調等。 陽太盛:通常會出現熱的癥狀,包括循環問題、心臟疾病及發燒等。 陰衰:通常會出現體內燥熱的癥狀,包括皮膚病以及生理或心理的抗壓力低。 陽衰:通常會出現一般性的寒癥,包括倦怠、一般性的虛弱、尿失禁等。 |
選風格填面積,馬上免費預約